协会首页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会员风采 协会党建 法规标准 供需信息 安全培训 协会介绍
首页 >
新闻资讯 >
详情
四川省消防协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调研大湾中学心理成长中心
发布日期:2025-04-23 15:56 点击数:76

守护心灵成长 筑牢安全防线

——四川省消防协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调研大湾中学心理成长中心

导语

4月17日下午,四川省消防协会校园安全专业委员会一行4人,在成都市青白江区文联秘书长赵华的陪同下,走进青白江区大湾中学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进行参观考察。作为区域内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标杆,该中心自2017年成立以来,通过创新模式、整合资源,累计服务青少年逾万人次,先后荣获“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”“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”“四川省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引领校”“四川省性健康教育示范学校”“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”等多项国家级、省市级荣誉。此次调研不仅是对中心成果的实地调研考察,更为校园安全与心理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。

一、以心育人:七年深耕铸就区域标杆

步入大湾中学心理成长中心,调研组首先被温馨的布置和科学的规划所吸引。600平方米的空间内,心理咨询室、团体辅导室、VR心理训练室、沙盘治疗室等功能区域错落有致,墙面以柔和的蓝绿色调为主,搭配励志标语和学生手绘作品,营造出安全放松的氛围。

"我们始终认为,心理健康是校园安全的第一道防线。"赵华秘书长向调研组介绍,中心以“预防为主、干预为辅”为核心理念,构建了“筛查—评估—干预—跟踪”全链条服务体系。依托大数据平台,中心每年对全区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,建立动态档案;针对高危群体,通过沙盘游戏、艺术疗愈等非侵入式手段进行干预;同时联合家庭、社区形成"三位一体"支持网络,7年来成功化解各类危机事件多起,干预疏导心理问题学生多人次。

二、跨界联动:安全与心理的双向赋能

在随后的座谈会上,赵华秘书长指出,青白江区近年推行的"平安校园2.0"工程,将物理安全与心理安全并重:一方面通过消防演练、安全讲座提升学生应急能力;另一方面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,防止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。大湾中学的创新实践颇具代表性——该校将消防逃生训练与心理抗压训练结合,设计出“黑暗环境心理适应”“火场情绪管理”等特色课程。这种跨专业协作模式让消防协会专家深受启发:“安全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被动防御,而是主动培育学生的心理韧性。”

三、从"盆景"到"风景":经验背后的启示

作为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的"优等生",大湾中学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的成功绝非偶然。调研组总结出三大核心经验:

其一,党政主导下的资源整合。青白江区委宣传部、教育局、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成立专项工作组,每年统筹财政资金,确保中心常态化运营。这种“政府搭台、专业唱戏”的模式,破解了校园心理服务“碎片化”难题。

其二,专业人才梯队建设。中心现有专职心理教师15名,均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质,同时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会诊通道。独创的“种子教师”培养计划,已为全区输送心理健康教育骨干近百人。

其三,社会力量的有效动员。通过设立"心理公益日"、开通24小时援助热线,中心累计吸纳志愿者200余名,包括退休教师、医护人员乃至受过帮助的学生家长。这种"助人—自助"的良性循环,使服务覆盖面扩大数倍。

四、未来展望:打造心理健康“生态圈”

面对调研组的期许,赵华秘书长透露了中心的下阶段规划:区委计划在3年内建成覆盖全区的心理健康云平台,通过AI情感分析技术实现精准预警;联合消防、公安等部门开发“安全心理素养”测评体系;探索建立西部地区首个“校园心理安全联盟”,推动跨区域经验共享。

这个中心让我们看到,真正的安全教育应该是有温度、有深度的。调研组在总结时强调,将把此次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政策建议,推动更多地区建立“心理+安全”复合型教育模式。

结语:

  夕阳西下,调研组离开时,恰逢中心开展“情绪漂流瓶”团体活动。孩子们将烦恼写在纸条上投入“树洞”,再由同伴匿名回复建议。这种充满童真的设计,恰是心理健康教育“润物无声”的生动写照。正如赵华秘书长所言:“守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,既需要筑牢消防安全的铜墙铁壁,更需要培植心理防线的郁郁森林。”在青白江畔,这样一场关于生命与希望的守护行动,正焕发出蓬勃生机。


图片1.png

图片2.png

图片3.png

图片4.png

图片5.png

图片6.png